苏沃洛夫 |
2012-05-16 16:27 |
“156项工程”中的技术转移 ]5mn ew 'g6\CZw(# 工业是技术的主要载体。为了建设“156项工程”,苏方机构和人员参加了地质勘测、厂址选择,搜集基础资料,确定企业的设计任务书,进行各个阶段的设计,提供机器设备,指导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和调试,提供产品设计和技术资料,培养技术管理骨干等工作,直到中方人员掌握生产技d术。中方重视在各个环节向苏联学习,使得科研、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等方面的能力随着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消化而逐步得到提高。这样,苏联的工业技术就大规模地转移到了中国。2.1生产工艺、成套设备与技术资料的转移苏联和东欧国家首先提供了厂矿的设计,特别是工艺设计和相关机器设备设计、建筑设计等。他们的工程设计院和对口企业承担了援华项目的方案拟订和论证、工程设计图纸和资料准备等。苏联和东欧提供的机器设备装备了煤矿、电站、钢铁冶炼和加工厂、有色金属厂矿、稀有金属厂矿、化工厂、机床工具制造厂、重型机器制造厂、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铁路车辆厂、飞机制造厂、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坦克制造厂、动力和发电设备制造厂、矿山机械厂、石油机械厂、电工器材厂、仪表厂、无线电厂、特种纸厂、糖厂、制药厂等企业[2]53,提升了中国采煤、采矿、冶金、金属加工、炼油、氮肥厂、塑料厂成型车间、合成纤维厂、丙纶抽丝厂、玻璃生产、水泥厂、制药等方面的工艺水平,填补了很多技术空白,使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u&^b~#T .I$qCb|FP 中国的大规模建设使苏联的企业得到了大量的订单,苏联向中国供应的机器设备和提供的技术援助的数量逐年上升:1951年提供了3090万卢布成套设备,1952年提供了3660万卢布成套设备,1953年提供的技术援助资金数量比1952年几乎增长一倍,1954年技术援助总额又比1953年几乎增长了一倍[3]42,54,56。按照俄罗斯外交政策档案馆保存的资料统计,苏联援华企事业建设项目的出口总值为9409亿卢布,其中设备出口的资金额总计达8394亿卢布,技术援助的出口值为1015亿卢布,这些大约占苏联年国民收入的7.7%[5]。这给苏联制造业和其他相关技术部门带来了压力,但苏联也因此换得了中国的原材料、农产品和外汇。 Gp1?iX?ml I*o() 在帮助中方建设各个项目时,苏联也提供了各种工厂设计图纸、产品设计图纸、工艺设计和其他技术资料,这些是建厂和生产所必需的。苏联的很多设计图纸和其他技术资料是通过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协商和转交的。据1957年的中方统计,当时中方已经得到了3646种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对提高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新产品的生产能力有重大意义[2] .@2m07*1 P !AEf#1 1.制造与设计技术的转移 f6EZ(
v Vl5`U'^qx 通过援建项目的成套设备、工艺资料和其他技术资料,苏联直接向中国提供了重型机器设备、机床、量具刃具、动力设备、发电设备、矿山机械、采油设备、炼油设备、汽车、履带式拖拉机、仪表、轴承、开关、整流器、胶片、重型火炮、坦克、坦克发动机、米格喷气式战斗机、飞机发动机、火箭等产品的设计及其制造技术,以及合金钢、石油产品等加工技术。东欧国家向中国提供了仪表、无线电零件等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另外,苏联通过科学技术合作和其他渠道向中国提供了机床、汽车、拖拉机、动力机械、铁路机车、电工器材、兵器等产品的设计或制造工艺资料。其中,大多数产品是中国过去没有或者即使有也比较落后的类型与规格。 t
4PK}>QW 6,o~\8ia “156项工程”所需的设备,由国内机器制造厂分交供货的比重,按重量计算是52.3%,按金额计算为45.9%。按照1955年的另一粗略的统计,苏联设计和援建“156项工程”所需设备的30%??50%是由国内制造的。薄一波在1958年2月宣布,“156项工程”建设所需设备中,由国内制造的部分将由1957年的42%左右,提高到1958年的60%左右[7?8]。由国内分交制造的设备中,大部分由苏联供给产品图纸[9]。据统计,1952—1957年,中国生产的51000台金属切削机床中,有43500台是按照从苏联得到的工艺资料生产出来的[3]153。当然,在转移某些军事技术时,苏联是有所保留和限制的,不愿意给最先进的技术以及核武器制造技术。比如,苏联最初打算向中国提供T54型坦克制造技术。中方认为这种产品落后,与苏方交涉后,苏方终于同意给T54A型(即T59型)坦克制造技术。 r/4``shg J\/cCW-rF “156项工程”的实施效果 BYp
G 7zA'ri3w 1957年底,中国提前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工业企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工业生产能力也因之显著提高,工业产品种类大量增加,机械设备的自给率超过60%,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到86%,合金钢的品种也趋于完备[10]。以钢铁工业为例,1952年国内只能生产180多种钢和400多种规格的钢材。1955年优质钢和合金钢的生产已达到240多种,“高炉和平炉的利用系数基本达到苏联当时的水平。”[4]499经过改造和扩建,鞍钢提高了生产能力,增添了新的产品品种,可以基本上满足国内“一五”时期和“二五”初期制造铁路机车、轮船、汽车、拖拉机等对钢材、钢板和钢管的需要,有力地支援了苏联援建的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制造厂等“156项工程”和其他工程的建设。 ={_C&57N1 qUh2h
z: 按照计划,“156项工程”在“一五”时期投产的并不多,大多数要在“二五”时期建成投产,有的预计要到“三五”时期才能完全发挥作用。为了保进度,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为建设苏联设计的项目创造条件。苏联方面则成功地组织了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向中国供货,并尽可能加快设计和设备供应的进度。到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投产。苏联外交部远东司司长库尔久科夫签名的1957年3月29日记录材料表明,苏联将援建中国211个企业和27个单独车间,并提供价值为96亿卢布的设备。1951—1956年,有26个企业建成投产,31个企业部分建成,另有17个单独车间和工厂也建成投产,有苏联工程师、工长和工人等专家共5092人在华工作[5]244?269。东欧援建的64个项目中有27个全部或部分投产[2]55。投产项目中有飞机、汽车、新式机床、发电设备、矿冶设备等制造企业,也有合金钢和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企业。 zxJ]"N
6{x(.= “156项工程”的建设显著提高了中国工业的制造能力,为新增工业生产能力、完成“一五”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到“二五”时期,中国为新建项目制造配套设备的能力显著提高,减少了对有些苏联设备的需求。以至于出现了1962年以后苏方计划供应的电站设备数量比中方要求的大1倍到2倍的情况。通过技术实践和消化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等,中国的企业和设计机构形成了重要产品的设计能力以及厂矿项目的设计能力。到1957年,中国的设计院所已经能设计建设一些大型的、技术比较复杂的工程。正是因为自身设计能力的提高,中苏商定“二五”时期苏联援华项目时,中方承担的设计和制造任务已经比“一五”时期增加了许多。比如,在1958年8月8日确定的47个苏联援助项目中,37个项目是中国自行设计而由苏联供应主要设备,44个由苏联提供技术资料。在1959年2月7日商定的78个援助项目中,中方利用苏联的设计资料和技术资料,承担了大部分勘察设计工作和大部分配套设备的制造任务。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入以模仿为基础的自行设计阶段。 C.~,qmOP }e!x5g 结语 ! _f9NK 48c1gUwoP 综观近150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评价以“156项工程”为代表的苏联援华项目的地位,并总结其中的技术转移的特点。“156项工程”的历史地位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是帮助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起到了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苏联援建的150个工业项目吸收了“一五”计划时期工业总投资的一半左右,从苏联进口的成套设备等货物相当于总工业投资的30%[11]。“156项工程”正是苏联援建项目中实施比较彻底的一批骨干项目。这些项目还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体系,对20世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地说,在20世纪50年代,借助于“156项工程,苏联技术和苏联模式的技术体系比较迅速地提升了中国的技术、科学和教育的水平,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之后,中国已有能力续建苏联中断援建的66项成套设备项目,并使它们达到或基本达到原设计水平[2]5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技术成为中国自力更生发展技术、工业、国防和科学的基础,或者说是主要的模仿对象。实际上,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已初步具备了自我发展工业技术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