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斯季诺夫 |
2012-08-10 09:58 |
№03680 qaQ 作家谢尔文斯基致马林科夫的信 !cq4+0{O;& (1953年7月25日) s}A]lY Wqqo8Y~fq 尊敬的格奥尔吉·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
!]`]67lC NN$`n*;l 一位非党诗人谢赫捷尔给我这位党员作家写了一封信。他打算在“苏联作家”出版社出一本薄薄的诗集。作为此事已苦苦奔波两年了,但仍被出版社拒之门外。我阅读了他这本诗集。除三四篇作品外,该诗集总体上是好的。就其思想性、艺术性来看已达到了出版水平。如果“苏联作家”出版社觉得有必要,我完全可以用详尽的分析来证实我上述看法。鉴于我不是任何编委会或书记处的成员,我给谢赫捷尔帮不上任何忙。 H1@"Yg8 712i| 我给您写信倒不完全是由于谢赫捷尔的诗集,而多半是由于他的信引发的一些思考。作为一位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会员的专业作家不去找作家协会帮忙,而来找自己的文友,抱希望于文友纯洁的党性,看来他对作协已不寄希望。这件事情(顺便说一句,这不是惟一的)本身说明,现在该谈论的不是该作家协会的“缺点”,而是笼罩在该协会内部的恶劣气氛。这种气氛距社会主义艺术家自由创作、自由争鸣的纯洁的气氛太远了:那里明显表现的是资产阶级式的竞争。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书记处的核心在多数情况下是扼杀未加入该核心的文学竞争者的文学康采恩式的东西。在诗歌领域中,这一点表现特别明显。特别是农民流派诗人,由于他们参加了康采恩,便扼杀现代苏联诗歌创作的其他诸多流派。然而,这一流派是无法独自完成党为文学界提出的严肃任务的,因为读者阅读这一流派的作品,容易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世界上只有俄罗斯存在,在俄罗斯也只有农民,农民中又只有个体户农民。其实,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流派。我党政治上所反对的个人迷信同样也存在于文学领域。诗歌创作领域中对特瓦尔多夫斯基个人的过分吹捧便是例子——他被置于文艺批评之外,他的每一首小小诗作,都要被我们的报刊和广播大吹特吹。虽然诗人的创作从总体来说很富天赋,但从艺术方面看是保守的,从思想方面看是反动的。如果允许对他的创作自由评论的话,这一点是不难得到证实的。只要一个例子就足以证明上述结论。瓦西里·焦尔金简直被我们的报刊吹捧成了一位当代英雄,在这篇长达五千行的诗作中全然没有提到革命、党、集体农庄制度的内容,他甚至把同德国法西斯的这场大决战说成是同德国人的战争。 ZzE&?
|[V(u 在整个文化事业飞速向共产主义的顶峰前进的国度里,怎么能够在文学领域产生一种羞于在公开讲台上启齿的气氛呢?这种情况的产生是我们党中央群众宣传鼓动和党的教育部对作家协会领导不力而造成的后果。早在战争时期,它为了将整个作家协会控制在自己的视野中,曾在作家中选拔了几十名“有关系”的文学工作者,把他们安插到文学界各个部门,正是这些人占据了领导岗位,进而成为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和各杂志、丛刊、出版社编委会、甚至斯大林文学奖金评选委员会的头目。很自然地,这些拥有无限权力的人官官相护,相互纵容,充分肯定自己,只肯定自己,同时又用最坚决的手段清除竞争对手。群众宣传鼓动和党的教育部使之凌驾于作家们之上的那班人,最终脱离了广大作家,成了广大作家所深恶痛绝的帮派。 n[clYi@e ]F_
u 基于这种原因,文艺界这些领导人纵然想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也再没有可能的,因为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说的:“客观规律胜于主观意识”。 HsXFglQ ?@XO*|xkSk 于是,今天作家协会的状况如同当年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所面临的状况: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已从一个能够推动苏维埃文学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变成妨碍其发展的阻力。而且,近年来作家们创作的一切优秀作品,都并非是受益于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结果,而是得益于不顾它的阻碍,甚至是根本不按其意志行事的结果。 Oll\T GXP! >,y
QG+ 致以同志般的问候! d
EXw=u </}[x2w?] 伊利亚·谢尔文斯基 ,5/g
Ng 1953年7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