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衍 |
2013-08-15 22:58 |
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作为中苏双方共同盟友的朝鲜顿时陷入尴尬。好在中苏两国都不愿意放弃朝鲜这一盟友,因此处于夹缝之中的朝鲜得以小心翼翼地“走好平衡木”,使自身国防建设的步伐不受影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朝鲜在各领域推进“主体思想”,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从1966年开始,为反击美国武装韩国并怂恿其出兵越南的行径,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向苏联和中国都提出军援需求。苏联反应很快,1966~1970年间分两批向朝鲜交付400辆T-54和250辆T-55中型坦克,虽然有不少是苏联远东军区用过的二手货,但依然令朝鲜坦克兵实现装备换代。在此期间,苏联又以零部件出口的方式向朝鲜交付300辆T-54坦克散件,由其自主组装成“金日成-68号”坦克。 GrVvOJr 似乎是和苏联的援助展开竞争,正处在“文革”期间的中国也竭尽所能向朝鲜提供至少500辆59式中型坦克及175辆坦克底盘。而这批坦克底盘为朝鲜生产一系列自行加农炮和自行高炮提供便利。 "N7C7`izc 虽然后来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中国对朝军事援助一度出现中断,但到了70年代,随着中苏间的对立加深,中国重启对朝军事援助。1970年4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平壤并答应向朝鲜继续提供军事援助。1971-年9月,两国签署《无偿军事援助协定》,中国开始大幅增加对朝军事支援。韩国国防研究院指出,当时中国向朝鲜提供的各种重装备不仅种类大幅增加,而且数量也比以往增加5~10倍。70年代中期,中国还将一批借鉴苏式米格-17、米格-19的国产战机以及仿苏武器零部件源源不断地支援给朝鲜。 x*Z"~'DI 上世纪80年代,金日成主席又先后五次访华,通过正式或秘密会谈,双方的军事合作关系更紧密,中国对朝鲜的军事装备援助也更加丰富。1983年,中国将20架歼-7I战斗机无偿提供给朝鲜,而当时中国自己也只能年产40架这种战机,由此可见中国对朝军事援助的力度之大。据英国《简氏情报评论》称,甚至在朝鲜“天马号”坦克的研发过程中,中国也提供大量军民两用技术,如“天马号”后期版出现的光电火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动机等都有中国技术的影子。而与之相比,苏联方面不愿再以无偿援助的方式对朝提供武器装备,而朝鲜又欠了苏联大量债务无力偿还,至此在这场“援朝竞争”中,中国占据上风。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朝鲜大部分军事装备都与中国有关。 @ mtv2P` 协助建立潜艇生产基地 M?)>,
!Z) 受苏联和中国影响,朝鲜海军建设坚持“空、潜、快”的发展原则,强调以岸基飞机、潜艇和鱼雷快艇作为装备重点。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交付4艘二手的03型潜艇后,就再未向朝鲜海军提供过类似帮助。60年代,随着美目韩加紧对朝鲜进行军事封锁,再加上羽翼日浙丰满的韩国总统朴正熙不断鼓吹“北进统一”,朝鲜不得不加强备战,并向中国政府提出请求,帮助他们实现“潜艇自主”。 W5J"#^kdF8 1971年9月6日,中朝在北京签订无偿提供军工成套大项目的协定,确定中方提供33型潜艇全套部件和图纸,并帮助朝鲜建设可年装配4艘潜艇的工厂。按中国历年援朝项目排序,援朝潜艇项目被列为“13”,故称为“13号工程”,它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的第二大援外工程,金额和规模仅次于援建非洲坦赞铁路。 DFE?H 当年10月,以刘华清为团长的中国学习考察团及708所专家组潜艇赶赴朝鲜,寻找最佳的潜艇装配厂厂址。经过反复考察,中国专家向朝鲜推荐在清津或罗津建厂,没想到朝方却偏偏坚持放在条件最差的马养岛。那里原是一座造木质渔船的小作坊,多数工人是新来的退伍军人。朝方认为马养岛海岸线开阔,潜艇能快速进入深海,同时那里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岛屿,保密性更好。最终,中朝在选址问题上达成一致。 n?kU “13号工程”由中国第6机械工业部组织实施,除了向朝方提供33型潜艇图纸外,还安排江南造船厂提供12艘33型潜艇的半成品或成套设备,供朝鲜装配、建造和试验,而708所负责为朝鲜设计和监造1700吨浮船坞。1972年3月14日,上海江南造船厂接到援朝12艘潜艇的生产任务,必须在1975年前完成,同时该厂还负责派遣专家赴朝指导潜艇装配和接受朝方人员培训。为保证朝方装配进度,江南造船厂不仅将原本为解放军建造的3艘潜艇半成品改作援朝物资,还制定了援外优先的生产安排,使援朝潜艇生产得到优先保障。 dYfVox; 33型潜艇原系苏联向中国转让生产装备,中国在生产过程中长期沿用苏联原设计图和建造标准,如苏联国家标准“COST”、部标准“OST”、造船工业标准等。所以,为保证援朝质量,中方整图组将援朝图纸全面换成中国相应的国标、部标或企业标准。这项改动的工作量相当大,再加上当时没有计算机绘图,全是人工描图,整图组经过努力,终于在1973年7月完成了这项任务,共向朝方提供了3300多份专用图、1400份通用图和标准指导性文件等,真正做到援朝图纸上没有“苏联痕迹”。 >jN)9}3>-# 从1973年起,中方设计专家组分三批前往朝鲜,他们均是中国造船业的精英,平均年龄仅35岁。按协议要求,中国设计专家组在朝鲜主要工作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向朝鲜人员进行产品介绍,解答有关图纸的问题:二是解答33型艇施工图纸在朝鲜翻译复制中的有关问题;三是处理33型潜艇在朝鲜装配建造、试验中有关设计方面的问题,并进行图纸设计解释等。在专家指导的同时,1973年1月至1978年8月,江南造船厂还组织了244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分17批赴朝进行潜艇装配技术指导。江南造船厂甚至抽调国内罕见的自动电焊机,提供焊丝,支援朝鲜潜艇装配。 ~|l>b
f 1974年10月20日至22日,第一艘朝鲜自行组装的33型潜艇终于下水,性能完全符合使用要求。1975年6月底,援朝潜艇专家组完成预定任务回国。在他们回国前,朝鲜国家副主席康良煜亲切为他们受勋,组长陈秀章被授予朝鲜国家二级红旗勋章和证书,其他专家被授予功劳奖章及证书。 |
|